阅读提示: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,一系列关键领域的重大问题得以不断完善,使人民群众得到最多的“获得感”。改革的舆论准备是极为重要的,在新媒体时代,如何激发民众积极参与改革的热情、凝聚共识深化改革,是社会舆论的焦点。整体上看,网络舆论场有关“改革”话题呈现以下特征:
  改革话题传播覆盖广、公众参与热情高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各个领域,有关“改革”的新浪微博数量达到4980万条(截至2017年10月16日),年均接近1000万条。目前,微博平台含有“改革”的话题标签达到800多个,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“军队改革”“户籍改革”“全面深化公安改革”等话题阅读量均在数千万人次,传播规模效应十分明显。在微信平台,围绕改革话题的文章经常在“朋友圈”广泛转载,仅过去一个月(9月16日—10月16日),涉及“改革”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就有37万篇,覆盖8万家微信公众号,总阅读数突破7.8亿人次,点赞量达到79万个,庞大的阅读数据彰显公众的参与热情。
  在传播宣介过程中,主流媒体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。据大致统计,党的十八大以来,仅@人民日报、@央视新闻、@新华视点三家媒体微博发布关于“改革”的微博就超过3000多条。如7月17日,大型政论专题片《将改革进行到底》播出后,人民日报客户端、央视新闻客户端等线上平台进行同步直播,央视新闻、光明日报、北京日报等微信公众号,都纷纷以全文或以速览的形式转载解说词。新媒体端的大规模传播有力地推动该专题片的火爆程度,为全面深化改革宣介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。
  以良性传播互动推动社会治理改革
  改革话题并非纯理论之谈,在诸多的舆情热点中,公共部门通过线上舆情回应与线下依法处理,促进热点舆情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改革治理格局。近些年,类似“邯郸某希望小学获20万元捐款到手变2000元”“网络主播在凉山做伪慈善提现40万元”等各种“伪慈善”舆情时有发生,引发公愤,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有关监管,先后出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》《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》等,为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戴上“紧箍咒”,保障了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序性。再如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电信诈骗话题,2016年山东临沂徐玉玉案、广东惠来蔡淑妍被电信诈骗致死案,使得这一久治难愈的难题上升为现象级话题。面对高涨的舆情,有关部门迅速出击全面打击和预防电信诈骗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联合出台《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》,严厉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类犯罪。在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的新媒体时代,许多社会治理短板会以舆情个案形式链接公共情绪,公共部门积极从舆情热点中顺应民意,有助于凝聚改革共识,化解社会矛盾。
  改革话语在澄清真相中得以强化
  实际上,任何改革都难免会触及一部分群体利益,网民往往绑紧神经,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舆论嘈杂甚至会引发网络集群事件。此外,公众对政策变化的不适应以及不安心理也容易引发舆情。比如“深圳禁摩限电舆情风波”以及“江苏湖北高考‘减招’风波”等均属于由政策出台诱发不实猜测而引起舆情。再如“全面二孩”政策实施后,有关一些民政部门收取“二胎保证金”网络传闻流传甚久,甚至官方辟谣也未能终止谣言的四处传播,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众对新实施政策不确定的心理状态。主管部门与主流媒体要充分利用舆论引导力的优势,把改革政策解读做全、做透、做细,做得好看、容易看,避免社会误判。
  改革需要舆论支持,舆论影响改革进程,舆论某种程度上也是改革效果的晴雨表。今日中国,声音空前多样,推进改革,必须有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。把握舆论主导权关键在于引导。在当前高涨的改革舆论场中,各方需要加强公共性契合,形成良性互动,努力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。

0

 
 
进入编辑状态